偏振遥感新方法应用探索国际高端论坛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2017.10.27-28
光是电磁波矢量,其标量传播波动方程的振幅、频率、相位三个基本参量特征,是目前普及应用的光学遥感影像辐射、光谱、空间、时间四大分辨率的物理基础。光还是矢量横波,即光矢量与光波传播方向垂直;所谓偏振,是指光矢量振动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由此构成了光波的第四个基本参量特征。物理光学对偏振研究早已成熟并成功应用,例如仪器科学及微观观测领域。基于该成熟物理基础,偏振遥感或迟或早会应运而生。
中国科研工作者三十余年持续不断地与国际同行研究跟踪、学习、探索与超越,在偏振遥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系统全面的突破,在国际上取得了引领性成果并推动了偏振遥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偏振遥感物理理论的初步形成;高分辨率定量遥感的偏振光效应发现及其定量精细探测能力的展现;偏振遥感观测手段的逐步形成。普遍有效的观测结果是:目前任何光学遥感(如高光谱、红外)影像,结合偏振技术,增大对比度达2-3个数量级;对冰雪、水质、环境污染、岩土密度和粗糙度、植被生物量、海面溢油、大气污染粒子探测和遥感大气衰减等多数光学遥感无法探测的现象,偏振遥感有其独特的敏感能力。
上述基础研究和地理、大气、仪器和遥感观测应用成果,全面收录在《遥感学报》的“偏振遥感”专刊中,在国际遥感领域未曾发现。本论坛将发布并全面展示此专刊成果,并聚焦偏振遥感应用的三个方面:1)如何在地表水、土、岩、植被、水循环等地理观测发挥效能;2)如何在大气污染及气溶胶粒子分析、水-气循环、温室气体效应、大气海洋观测发挥作用;3)如何在遥感空间观测及其交叉如导航、测绘等领域发挥作用。
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联办的该论坛,集中了遥感地球空间、地理学、大气与环境、大气与海洋科学四个学院的北京大学教授们的高度重视,并期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到会,共同参与,以严肃探讨、认真甄别、客观评估中国科学家主导形成的偏振遥感新方法的成熟性、有效性及未来发展应用的潜力。最终聚焦探讨一个问题:偏振是否可以成为光学遥感观测的一个独立观测矢量,即继辐射、光谱、空间、时间分辨率后遥感第五个分辨率参量?
让我们以此促进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定量遥感的地表多尺度效应向高分辨率定量遥感的地理、大气、仪器偏振光效应的认识与突破,推动偏振遥感新方法的全面应用。
我们热忱地邀请各位同仁参加本次论坛,与您相聚在美丽的燕园北大。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联办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协办单位:国际电波科学联盟(URSI)遥感委员会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
中国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武汉大学
University of Leicester(英国莱斯特大学)
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芬兰大地测量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
论坛专家委员会
名誉主席: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主 席:V. Chandrasekar,IEEE Fellow,国际电波科学联盟 (URSI)遥感委员会主席(外方)
洪 阳,教授,北京大学(中方)
委 员:John Anthony Kelmelis,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
Yun Zhang,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前讲习教授
Kevin Tansey,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
王琦安,主任,国家遥感中心
顾行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Peltoniemi Jouni,研究员,芬兰大地测量所
廖小罕,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陈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张良培,教授,武汉大学
黄诗峰,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张立飞,教授,北京大学
贺灿飞,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地理应用)
朱彤,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环境应用)
胡永云,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海洋应用)
李培军,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待完善)
论坛组织委员会
主 席: 晏 磊,教授,北京大学(中方)
Alwyn Hugh Mortimer,博士,中英空间科学联合实验室英方首席专家,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外方)
副 主 席: 刘鸿雁,教授,北京大学(总论坛)
李本纲,教授,北京大学(地理分论坛)
叶春翔,研究员,北京大学(大气分论坛-大气环境)
李婧,研究员,北京大学(大气分论坛-大气海洋)
林沂,研究员,北京大学(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分论坛)
委 员:
乔延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龚威,教授,武汉大学
赵云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
阎广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褚金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程天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周国清,教授,桂林理工大学
张淑梅,研究员,国家遥感中心
刘世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吴太夏,教授,河海大学
赵永强,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颜昌翔,研究员,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陈良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张立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李宇波,副教授,浙江大学
相云,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陈伟,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陈效逑,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地理应用)
彭建,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地理应用)
赵淑清,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地理应用)
彭书时,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地理应用)
胡敏,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张宏升,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李成才,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李天宏,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陆克定,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吴志军,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陈琦,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大气应用)
陈秀万,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曾琪明,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张飞舟,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张显峰,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焦健,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法文哲,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范闻捷,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赵红颖,副教授,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任华忠,研究员,北京大学(本论坛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
(待完善)
二、会议主题(但不仅限于此)
· 地理应用:地理学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利用新方法进展或新手段可能性(如偏振遥感)
· 大气应用:大气分析方法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利用新方法进展或新手段可能性(如偏振遥感)
· 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应用方法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利用新方法进展或新手段可能性(如:偏振遥感)
三、论坛内容组织、地点和时间
论坛内容组织:
· 10月27日上午:《遥感学报》“偏振遥感”专辑发布引导性报告(中外专家)及评判讨论
· 10月27日下午:Keynote大会报告及提问讨论
· 10月28日上午:分组报告(地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海洋、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及问答
· 10月28日下午:分组报告(地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海洋、遥感空间观测与交叉)及领域延伸应用探讨
论坛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四、会议秘书处
林雪芬:86-010-62751961
胡兴帮:********
邹玉珠:********
联系电话:+86-010-62769330
会议网站:http://bj3s.pku.edu.cn(未尽事宜,敬请关注随时更新的网站信息)
会议邮箱:pol_rs2017@126.com(参会回执、参会报告扩展摘要及咨询信息均通过该邮箱接收)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